臨床上,血之為病,證有血虛、血瘀、出血、血寒、血熱之分。其治療則有補、行、止、涼之異。小編通過這篇文章整理了血病治則的第二部分,一起來看看吧!
1、血寒則溫:血寒是指寒邪侵襲經絡,氣血流行不暢,或素體陽虛,虛寒內生,而致氣血凝滯而言,以寒痛為其臨床特征。以溫經散寒藥通經活絡,和和血行血之品相配伍。
2、血熱則涼:血熱是臟腑火熱熾盛,熱迫血分,或外感溫熱邪氣侵入血分的一種病理變化,以出血和熱象為臨床特征。熱者寒之,故血熱多選用清熱涼血和涼血止血之品治之:血得寒則凝,得溫則行:所以應用涼血止血和清熱涼血等寒涼藥物,要中病即止,不可過劑。出血而有明顯瘀滯者,不宜一味大劑寒涼止血.必要時配合活血行血藥,旨在避免留瘀之患。熱盛必傷陰,除配伍有養(yǎng)陰作用的清熱涼血和涼血止血之品外,亦可加入養(yǎng)陰之藥。
3、出血則止: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下出于二陰,或溢于肌膚者,統(tǒng)稱為出血:出血宜止血。正確地運用止血法,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分清出血的原因和性質:出血的原因大多與火和氣有關?!把獎又?,惟火惟氣耳”(《景岳全書·血證》):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或火旺而氣逆血溢,或寒凝而氣滯血瘀,亦有氣虛挾寒者,但出血以屬熱者為多。此外,內有瘀血,血脈阻滯,流行不暢,導致血不循經,亦可發(fā)生出血。出血之病機以氣為主,貫通寒熱虛實。
止血還必須分清出血的部位,因為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陰道出血,不僅有寒熱虛實之異,而且所累臟腑也不盡一致。因此,止血必須辨證施治,切勿一味止血,即“見血休治血”之謂,忌用大劑寒涼或固澀:出血雖以屬熱者為多。但血證初起,應禁用大劑涼血止血,寒涼藥亦不可久用,以防止瘀血內停,損傷脾陽,脾愈傷則血愈不歸經。更忌單純用收澀止血之品,對出血而兼血瘀證尤須如此,切勿“閉門留寇”,關于炭劑止血的應用:炭劑止血是中醫(yī)治療出血的重要措施。素有“紅遇黑則止”之說,但不能凡見出血,不分病之虛實,藥之寒熱,皆炒炭投之。
使用炭劑止血的一般規(guī)律是:實熱火證之出血,須苦寒之藥以直折其火,熱清則血自寧。虛熱火旺之出血,宜滋陰清熱降火,用甘寒、咸寒以滋陰清熱,炭劑焦苦有傷津耗液之虞,故不宜使用炭劑。出血之虛寒者,當用溫熱之晶,而寒涼藥則不相宜。若寒熱錯雜,虛實并見之失血,用藥宜寒熱兼顧,虛實并進,止血之劑不論寒藥與熱藥,均可炒炭而用。臨床用炭劑止血,須權衡利弊,正確使用才能體現(xiàn)炭劑止血之妙用。
推薦閱讀:
以上內容由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編輯整理,更多醫(yī)考信息,歡迎登陸醫(yī)學教育網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