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藥文化與道家哲學思想淵源:
三綱既分始有天地
道經(jīng)中關于“三”、“九”的思想,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運用天人相應的理論闡釋人的生理功能?!端貑?middot;三部九候論》明確提出了“三”與“九”的問題,作為“三部九候”脈診的理論依據(jù)。帝曰:“愿聞天地之至數(shù),合于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shù),始于一,終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就是說根本數(shù)字是一,終止于九,再加一為十,又是新單位一的開始,故又稱“終始”。天地人為三才,各有三部,因而終于九,上應天象列宿所當之分野,下應洪范九疇,中應人之九臟、九竅、以此為基礎,應用于脈診。“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生死,以處百病,以調(diào)虛實,而除邪疾”。帝曰:何為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直而導之,乃以為真”。“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運用類比的方法在醫(yī)學上的具體描述,“三部九候”脈法留下了道家關于“三”的哲學概念。《太上老君開天經(jīng)》曰:“清濁剖判,溟涬鴻濛,置立形象。清氣上為天,濁氣下為地。三綱既分,從始有天地,猶未有日月。天欲化物,無方可變,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暗冥”。天地,猶未有日月。天欲化物,無方可變,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暗冥”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