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疾病史上,牙病的發(fā)生率一直比較高。由于牙疾的普遍性,中國古代人民很早就探索牙病的防治辦法,先,發(fā)明了一些有效的補牙術。
據記載,最早的補牙術是用藥物填補蛀孔的。漢墓出:的《五十二病方》中,敘述了用榆皮、美桂及其他幾種藥物填牙齒的方法,這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牙齒充填術。東漢名醫(yī)張仲景在其著作《金匱要略》中記載了以雄黃、葶藶:味,末之,取臘日豬脂溶,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點藥烙之這一方面可以填補其孔,另一方面由于藥物作甩可以止痛但是這種修補牙齒的方法,不能持久。繼后,在藥物填補的基礎上,出現了汞合金的填補法。
根據宋代文獻引述,唐代于公元659年頒行的藥典的《新修本草》中已經記述了用汞合金充填牙齒的內容。汞金是一種含有汞(水銀)的合金。它的主要成分是銀和錫少量的銅和鋅,先將這些金屬以一定的比例,配制成合金,銼成粉末,然后與汞調和成富有可塑性的軟體凝固后即成為相當堅硬的汞合金。據稱,用之“補牙齒缺落”,能獲得“凝硬如銀”,這是最早的汞合金補牙劑。當時我國稱其為“銀膏”。
關于汞合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過去總有人認為是外國人發(fā)明的,其實是錯誤的。歐洲在19世紀初,才開始使用汞合金補牙,而我國在公元7世紀的唐朝,就用汞合金了。這是國在口腔醫(yī)學方面的又一項世界性重要發(fā)明。
由于汞合金的物理性能良捍,廊用方便,成本又較低因此沿用至今,為目前修補牙齒的主要填充材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