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中醫(yī)理論 > 辨證論治 > 中醫(yī)兒科 > 正文

小兒暑溫的分證論治

2011-01-07 20:34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報名預約>> 有問必答>> 報考測評>>

  證候:突然發(fā)熱,微惡風寒或但熱不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口渴引飲,常伴惡心、嘔吐,神煩或嗜睡,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

  分析:外感暑溫,邪犯衛(wèi)氣。發(fā)熱為小兒暑溫的必有癥狀,暑邪愈重,發(fā)熱愈高。由于病變迅速,初起雖有壯熱,煩躁,口渴等氣分證候,但邪在衛(wèi)表為主,故有微惡風寒,皮膚灼熱無汗等癥。暑邪郁表,上擾清空,故頭痛,嗜睡,頸強。熱犯陽明,胃失和降,或暑邪夾濕內(nèi)阻,胃氣上逆,故嘔吐、惡心。邪在衛(wèi)氣,屬熱證實證,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辛涼透表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方藥:新加香薷飲或白虎湯加減。

  新加香薷飲適用于暑邪偏在表者。常用藥:香薷為解表透暑要藥,配以連翹、銀花清熱解毒,厚樸、鮮扁豆花化濕解暑。如有胸悶作吐,舌苔膩者,加用白蔻仁、藿香化濕和胃;衛(wèi)表癥狀明顯者,加用豆豉、荊芥、鮮荷葉、西瓜翠衣、甘菊花解暑透熱;頸強者,加葛根、僵蠶、豆卷解痙撤邪。

  白虎湯適用于暑邪偏在里者,主證為高熱有汗口渴。常用藥:石膏清陽明之熱為主藥,知母協(xié)石膏清熱而滋燥。如毒熱明顯者,加大青葉、拳參清熱解毒;有汗熱不解,嗜睡身重,此屬暑邪夾濕,輕者加藿香、佩蘭、滑石清暑化濕,重者加蒼術、厚樸燥濕除滿;腹?jié)M便秘,邪熱壅結(jié)者,加大黃、全瓜蔞通腑泄熱,或用涼膈散表里雙解。

  證候:高熱持續(xù)不退,頸項強直,神識昏糊或昏迷不醒,煩躁不安,或見譫語,四肢抽搐,甚則喉間痰鳴轆轆,呼吸不利,口渴引飲,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紅或舌尖生刺,舌苔多見黃糙或灰黃,脈洪數(shù)或弦大。

  分析:暑邪化火,燔灼氣營。暑邪熱毒蘊結(jié)氣分不解,化火內(nèi)竄營分,形成氣營兩燔之證。氣分熱盛,表現(xiàn)為高熱不退,煩渴引飲;邪人營分,內(nèi)犯心肝,蒙蔽心竅則神識昏糊,煩躁譫語;熱引肝風則頸項強直,四肢抽搐。熱盛生風,風火相煽,煉液為痰,痰隨風動,阻塞肺之氣道,則喉間痰鳴轆轆,呼吸不利。此即熱、痰、風三證的典型表現(xiàn)。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赤,為氣分熱盛,臟腑燥結(jié),津液被灼之候。舌紅絳起刺,苔黃灰膩,則為邪熱入營,燥熱內(nèi)結(jié)之象。

  治法:清氣涼營,瀉火滌痰。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常用藥:生石膏、知母大清氣分之熱,水牛角、生地、芍藥、丹皮清解營分之毒,黃連、黃芩、梔子、大青葉清心瀉火。

  如高熱不退,四肢抽搐不止,熱動肝風者,可加羚羊角粉、鉤藤平肝熄風;神情煩躁,昏糊譫語者,加紫雪丹、牛黃清心丸清心開竅;深度昏迷,舌苔濁膩者,加膽星、天竺黃、菖蒲開竅泄?jié)?;喉間痰鳴者,加礞石滾痰丸、鮮竹瀝以滌痰。若高熱、抽風、昏迷三癥同時并存,舌苔黃糙或灰膩,舌紅絳起刺,脈大有力者,則為毒火已成燎原之勢,熱、痰、風充斥肆逆,如使用一般清熱、涼營、熄風等常法難濟其危,宜用大劑調(diào)胃承氣湯或涼膈散,以泄火通腑,釜底抽薪。若口干唇燥,小便短赤者,加用鮮生地、西瓜汁清暑護陰。

  證候:熱來起伏,朝輕暮重,尤以夜間為重,昏迷加深,瞳孔無明顯反應,時而雙目上翻,牙關緊閉,頸項強直,四肢抽動,胸腹灼熱,肢端逆冷,面色灰暗,皮膚斑疹,或有衄血,二便失禁,唇舌紫暗焦干,舌質(zhì)紫絳,或光滑少津,甚則舌體卷縮僵硬,脈見沉伏而細。

  分析:邪入營血,傷陰動血。暑邪深入心肝腎三經(jīng),損傷真陰,熱伏血分,氣陰兩衰。

  熱犯陰分,陰血虧耗,故發(fā)熱起伏,朝輕暮重,夜間為甚。心神被蒙,神無所主,則昏迷加深。瞳孔屬腎,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肝腎真陰內(nèi)虧,精氣耗散,故瞳孔無反應,甚則兩側(cè)大小不等,散大無光,此為內(nèi)閉外脫之征象。肝主筋,開竅于目,陰血虧耗,肝之經(jīng)脈失于濡養(yǎng),陰傷血燥則風動,故雙目上翻,牙關緊閉,頸項強直,四肢抽搐。痰熱內(nèi)閉,氣機被遏,陽氣不能達于四末,故胸腹灼熱,而肢端厥冷。熱伏營血,血熱妄行,故衄血,皮膚斑疹顯現(xiàn);心開竅于舌,心陰虧損,或血瘀內(nèi)著,阻于舌根,可見舌體僵硬卷縮,舌質(zhì)紫絳。腎司二便,腎之精氣衰竭,則二便為之失禁。營血干涸,不榮于面,故面呈灰暗。舌絳,光滑少津,脈沉伏而細,則為病人營血之征。

  治法:涼血清心,增液潛陽。

  方藥:犀角地黃湯合增液湯。常用藥:水牛角、鮮生地清解血分熱毒,丹皮、赤芍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玄參、麥冬合生地增液養(yǎng)陰。此時苦寒藥物需慎用,以防苦燥傷陰;純用滋陰也在所不宜,以防留邪之弊。

  若抽搐不止者,加牡蠣、珍珠母、鉤藤潛陽熄風;昏迷不醒者,加安宮牛黃丸開閉醒神,或用醒腦靜,清開靈注射液靜脈滴注;如突然出現(xiàn)面色灰白發(fā)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細微欲絕,則為氣陽外脫之征,急以獨參湯鼻飼,加用參附龍牡救逆湯以回陽益氣,扶正救逆;如有衄血,嘔吐咖啡樣物,以云南白藥少量多次灌服止血;如呼吸斷續(xù)不勻,淺促低微,為腎氣衰微,其氣欲絕,加用五味子或生脈飲注射液靜脈滴注,以攝納腎氣,養(yǎng)陰固脫。本證為病之極期,病情危重階段,若救治不及,每易導致死亡,在治療和護理上應采取中西醫(yī)綜合搶救措施。

  小兒暑溫急性期一般2周左右可趨康復。病至后期,若由于邪熱深重,熱病之后氣陰耗傷,余邪不清,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恢復期癥狀,特別是一些病重患兒,多留有陰虛邪戀,痰蒙清竅、內(nèi)風擾動的證候,須繼續(xù)積極治療。

  證候:低熱或不規(guī)則發(fā)熱,面赤顴紅,心煩不寧,口干喜飲,小便短少,偶有驚惕,舌紅,苔光凈,脈細數(shù)?;蚝钩霾粶?,面色光白,精神萎軟,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嫩,苔薄,脈細而數(shù)。

  分析:暑熱傷陰,氣陰虧虛。暑邪傷陰,陰虛內(nèi)熱,故低熱不清;陰虛陽亢,故面赤顴紅,心煩不寧;陰虛津液不足,故口干喜飲,小便短少;肝腎陰虧,經(jīng)脈失養(yǎng),故有驚惕;舌紅苔光,脈細數(shù),為陰虛之征。暑必傷氣,氣陽不足,營衛(wèi)不和,也可見不規(guī)則發(fā)熱,汗出不溫;肺脾氣虛,故面色觥白,精神萎軟;舌淡嫩,脈細數(shù)為氣陰不足之征。

  治法:養(yǎng)陰清熱,調(diào)和營衛(wèi)。

  方藥:青蒿鱉甲湯或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青蒿鱉甲湯適用于陰虛發(fā)熱證。常用藥;青蒿、地骨皮清虛熱祛余邪;鱉甲養(yǎng)陰潛陽;生地、知母清熱養(yǎng)陰。佐以石斛、鮮荷葉、絲瓜絡養(yǎng)陰清暑。驚惕抽動加珍珠母、鉤藤平肝熄風;便秘加全瓜蔞清熱潤腸。

  黃芪桂枝五物湯適用于營衛(wèi)不和有汗為主證的發(fā)熱。常用藥:黃芪補益肺脾之氣,桂枝、白芍、甘草、生姜、紅棗調(diào)和營衛(wèi)。佐以龍骨、牡蠣潛陽斂陰。汗多加糯稻根、浮小麥收斂止汗;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加太子參、山藥健脾益氣。

  證候:意識不清,或癡呆,失語,失聰,吞咽困難,喉間痰鳴;或狂躁不寧,嚎叫哭鬧,舌苔黃或無苔,舌質(zhì)紅絳。

  分析:痰濁內(nèi)阻,蒙蔽清竅。本病之痰,由熱病生痰,風動生痰,表現(xiàn)有無形之痰和有形之痰之分,辨證有痰濁、痰火之別。若因痰濁內(nèi)蒙心包者,可出現(xiàn)意識不清,昏迷、癡呆、失聰;痰阻舌根,則失語,吞咽困難;若痰火內(nèi)擾心肝者,心肝火旺,故見狂躁不寧,嚎叫哭鬧,此屬無形之痰。若痰隨氣逆,阻于氣道,肺氣不利,故見喉間痰鳴,舌苔厚膩,屬有形之痰。舌苔黃或無苔,舌質(zhì)紅絳,為痰熱陰傷之征。

  方藥:蘇合香丸或龍膽瀉肝湯加減。

  蘇合香丸適用于痰濁內(nèi)蒙證,具有芳香泄?jié)衢_竅作用。喉間痰多者,加礞石滾痰丸化痰泄?jié)?;吞咽困難者,加止痙散、半夏、膽星搜風化痰。

  龍膽瀉肝湯適用于痰火內(nèi)擾證。常用藥:龍膽草、梔子清瀉心肝之痰火,生地、當歸清熱養(yǎng)陰,黃芩清熱燥濕化痰,澤瀉、車前子利尿清心,滲濕化痰。如虛煩不寧,舌絳無苔,為陰虛火旺,可加黃連、阿膠、雞子黃、磁石清熱滋陰,潛陽除煩。

  證候:肢體震顫,不自主動作,或強直性癱瘓,或癲癇樣發(fā)作,舌紅,苔薄白,脈細弦。

  分析:風竄絡脈,氣血痹阻。本證見于病后肝腎不足,筋脈失養(yǎng),風痰阻絡。虛風夾痰,內(nèi)竄絡脈,可見強直性癱瘓;風勝痰動,則癲癇樣發(fā)作;陰血不足,血燥風動,故肢體震顫,不自主動作。舌絳苔薄,脈弦細,為肝風內(nèi)擾之征。“

  治法:搜風通絡,養(yǎng)陰熄風。

  方藥:止痙散或大定風珠加減。止痙散適用于絡中之風證。常用藥:全蝎、蜈蚣、蘄蛇、地龍、僵蠶等搜風通絡;生地、當歸、紅花養(yǎng)血潤燥,并制蟲類藥溫燥辛竄,易耗傷氣血之弊。肢體僵直不用,可加木瓜、雞血藤舒筋活絡。

  大定風珠適用于真陰不足,水不涵木,陰虛風動證。常用藥:龜板、鱉甲、牡蠣潛陽熄風;生地、玄參、麥冬、白芍、雞子黃育陰養(yǎng)肝。若體弱多汗,食少形瘦者,可配黃芪、黨參、核桃肉、棗仁,益脾胃之氣,養(yǎng)肝腎之陰。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相關資訊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歷年考點
    應試指導
    仿真試卷
    思維導圖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