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原則
1.1 本病的治療為對癥性,疾病大多能自愈;高熱病人酌情補液;休克者給予補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藥物治療;出血者給予止血藥物;腦水腫者給予甘露醇脫水;急性期特別是并發(fā)肝炎時應臥床休息。
1.2 抗生素對本病無效,僅在咽部、扁桃體繼發(fā)細菌感染時可加選用,一般以采用青霉素G為妥,療程7~10天。若給予氨芐青霉素,約95%患者可出現(xiàn)皮疹,通常在給藥后1周或停藥后發(fā)生,可能與本病的免疫異常有關(guān),故氨芐青霉素在本病中不宜使用;有認為甲硝唑及氯林可霉素對本病咽峽炎癥可能有助,提示合并厭氧菌感染的可能,但氯林可霉素亦可導致皮疹。
1.3 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可用于重癥患者,如咽部、喉頭有嚴重水腫,出現(xiàn)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癥狀,消除炎癥,及時應用尚可避免氣管切開;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1.4 應隨時警惕脾破裂發(fā)生的可能,及時確診,迅速補充血容量,輸血和進行脾切除,??墒够颊攉@救。
1.5 阿昔洛韋(acyclovir)及其衍生物在體外試驗中有拮抗EB病毒的作用,但此類藥物不必常規(guī)地應用于一般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者,惟有伴口腔毛白斑病的艾滋病者以及有充分證據(jù)說明是慢性進行性EB病毒感染者可考慮應用此類制劑。干擾素的療效不明確。
2 中醫(yī)藥治療
2.1 發(fā)熱期:惡寒商熱,頭身疼痛,嘔吐腹瀉,舌紅苔黃膩,脈浮數(shù)或濡數(shù)。治法:解表清氣,化濕清熱。
2.2 出疹期及出血:高熱煩渴,斑疹外發(fā),皮膚淤斑淤點,便血,嘔葉腹痛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法: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2.3 休克期:面白肢冷,煩躁不安,體溫下降,血壓下降,脈細弱。治法:益氣固脫。
2.4 恢復期:倦怠無力,食欲不振,少氣懶言,舌淡,脈細。治法:健脾和胃,益氣養(yǎng)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