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名】何首烏《日華子本草》
【別名】首烏、地精《何首烏傳》,赤斂《理傷續(xù)斷方》,陳知白《開寶本草》,紅內消《外科精要》,馬肝石、瘡帚、山奴、山哥、山伯、山翁、山精《綱目》,夜交藤根《藥材學》,黃花污根、血娃娃、小獨根《云南藥用植物名錄》,田豬頭、鐵稱陀《中藥志》,赤首烏、山首烏、藥首烏、何相公《中藥材品種論述》。
為蓼科植物何首烏Fallopia multiflora (Thunb.) Harald.的干燥塊根。
多在秋季霜降后、莖葉枯萎時采收,挖出塊根。
味苦、甘;澀,性微溫。歸肝,腎經。
苦甘澀,微溫。
①《何首烏傳》:“味甘,溫,無毒。”
②《開寶本草》:“味苦、澀,微溫。”
③《本草匯言》:“有微毒。入通于肝,外合于風,升也,陽也。”
④《綱目》:“足厥陰、少陰藥也。”
⑤《本草經解》:“入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
⑥《本草再新》:“入脾、肺、腎三經。”
養(yǎng)血滋陰;潤腸通便;截瘧;祛風;解毒。主治血虛頭昏目眩;心悸;失眠;肝腎陰虛之腰膝酸軟;須發(fā)早白;耳鳴;遺精;腸燥便秘;久瘧體虛;風疹瘙癢;瘡癰;瘰疬;痔瘡。
【性狀鑒別】塊根紡錘形或團塊狀,一般略彎曲。長5-15cm,直徑4-10cm。表面紅棕色或紅褐色,凹凸不平,有不規(guī)則的縱溝和致密皺紋,并有橫長皮孔及細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切斷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粉性,皮部有類圓形的異型維管束作環(huán)狀排列,形成“云錦花紋”,中央木部較大,有的呈木心。氣微,味微苦而甘澀。
以體重、質堅實、粉性足者為佳。
【顯微鑒別】塊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shù)列細胞,充滿紅棕色物質,皮孔可察見。韌皮部較寬,散有異型維管束即復合維管束,另一種為單個的維管束,均為外韌型。形成層呈環(huán)狀,木質部導管較少,周圍有管胞及少數(shù)木纖維。塊根的中心為初生木質部。薄壁細胞含有淀粉粒及草酸鈣簇晶。
粉末特征:棕色。
① 淀粉粒眾多,單粒呈類球形、盔帽形或三角狀錐形,直徑4-50μm,臍點呈人字狀、星狀、弧線狀或點狀,層紋不明顯。復粒直徑6-51μm,由2-9分粒組成。
② 草酸鈣簇晶較多,直徑約80μm,偶見簇晶與較大的類方形結晶合生。
③ 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7-178μm;另有細小的網紋導管。
【理化鑒別】
(1)取該品粉末約0.1g,加氫氧化鈉溶液(1→10)10ml,煮沸3min,冷后濾過。取濾液,加鹽酸使成酸性,再加等量乙醚,振搖,醚層應顯黃色。分取醚層4ml,加氨試液2ml,振搖,氨液層顯紅色。(檢查蒽醌化合物)
(2)取該品粉末約0.2g,加乙醇5ml,置水浴中煮沸3min,不斷振搖,趁熱過濾,放冷。取濾液2滴,置蒸發(fā)皿中蒸干,趁熱加三氯化銻的氯仿飽和液1滴,即顯紫紅色。(檢查甾醇類)
(3)薄層色譜 取生何首烏粉末5g(40目),用95%乙醇回流提取,回收乙醇,制成1.5:1的浸膏供點樣用。另以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為對照品。分別點在硅膠G-CMC(硅膠G300目以上)板上,以氯仿-甲醇(80:20)展開,展距10cm。取出晾干,在可見光下,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于紫外光下顯相同的熒光斑點。
生首烏:揀去雜質,洗凈,用水泡至八成透,撈出,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方塊,曬干。
制首烏:取何首烏塊倒入盆內,用黑豆汁與黃酒拌勻,置罐內或適宜容器內,密閉,坐水鍋中,隔水燉至汁液吸盡,取出,曬干。(每何首烏塊100斤,用黑豆10斤,黃酒26斤。黑豆汁制法:取黑豆10斤,加水煮約4小時,熬汁約16斤,豆渣再加水煮約3小時,熬汁約10斤,兩次共熬汁約25斤)
臨床應用有生首烏和制首烏之別。生首烏能解毒,消癰,潤腸通便。主治瘰瘍瘡癰,風疹瘙癢,腸燥便秘。制首烏功能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fā),強筋骨。主治血虛萎黃,眩暈耳鳴,須發(fā)早白,腰膝酸軟,肢體麻木,崩漏帶下,久瘧體虛。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上常用于治療高脂血癥。
生制首烏性味相同,功效主治不同。實驗表明其成分、作用毒性均有差異,生首烏經炮制后所含結合型蒽醌可轉變?yōu)橛坞x型,因而生首烏有輕度瀉下作用而制首烏則無;生首烏有明顯毒性而制首烏毒性甚小。
中藥名 | 藥用部位 | 性味 | 功效 |
夜交藤 | 以植物的藤莖或帶葉的藤莖入藥 | 味甘,微苦,性平 | 養(yǎng)心安神,祛風,通絡 |
何首烏葉 | 以植物的葉入藥 | 味微苦,性平 | 解毒散結,殺蟲止癢 |
1.塊根橫切面
① 木拴層為數(shù)列細胞,含紅棕色物質
② 韌皮部較寬,散有類圓形異常維管束4~11個,為外韌型,導管稀少。
③ 中央維管束形成層環(huán)明顯
④ 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及淀粉粒,
2.粉末
黃棕色,草酸鈣簇晶多;棕色細胞內充滿淺黃棕色、棕色或紅棕色物質及淀粉粒。木纖維成束,細長。淀粉粒單粒類球形,臍點人字形、星狀或三叉狀;導管為具緣紋孔。
名稱釋義
《日華子本草》云:“其藥本草無名,因何首烏見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為名耳。”交莖、交藤、夜合等均由此傳說得名。《斗門方》云:“取根若獲九數(shù)者,服之乃仙。故名九真藤。”桃柳藤者于葉形相似言之。
品種考證
唐代李翱有《何首烏傳》,云:“何首烏苗如木藁光澤,形如桃柳葉,其背偏,獨單,皆生不相對。有雌雄者,雌者苗色黃白,雄者黃赤。其生相遠,夜則苗蔓交或隱化不見。”
《開寶本草》曰:“本出順州南河縣,今嶺外江南諸州皆有。蔓紫,花黃白,葉如薯蕷而不光。生必相對,根大如拳,有赤、白兩種,赤者雄,白者雌,…春、夏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