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地、整地 吳茱萸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一般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后、路旁均可種植。中性,微堿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生長,但作苗床時尤以土層深厚、較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為佳。低洼積水地不宜種植。每畝施農(nóng)家肥2000 -3000千克作基肥,深翻暴曬幾日,碎土耙平,作成1-13米寬的高畦。
2.繁殖方法 用根插、枝插和分蘗繁殖。
(1)根插繁殖
選4-6年生、根系發(fā)達(dá)、生長旺盛且粗壯優(yōu)良的單株作母株。于2月上旬,挖出母株根際周圍的泥土,截取筷子粗的側(cè)根,切成15厘米長的小段,在備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5厘米開溝,按株距10厘米,將根斜插入土中,上端稍露出土面,覆土稍加壓實,撓稀糞水后蓋草。2個月左右即長出新芽,此時去除蓋草,并澆清糞水1次。苗高5厘米左右時,及時松土除草,并澆稀糞水1次。翌春或冬季即可出圃定植。移栽方法是:接株行距2米×3米,挖穴深60厘米左右,穴徑為50厘米,施人腐熟基肥10千克。每穴栽1株,填土壓實澆水。
(2)枝插繁殖
進(jìn)1-2年生發(fā)育健壯、無病蟲害的枝條,取中段,于2月間,剪成20厘米長的插穗,插稿須保留3個芽眼,土端截平,下端近節(jié)處切成斜面。將插穗下端插入1毫升/升( ppm)的吲哚丁酸溶液中,浸半小時取出,按株行距10厘米×20厘米斜插入苗床中,入土深度以穗長的2/3為宜。切忌倒插。覆土壓實,澆水遮蔭。一般經(jīng)1-2個月即可生根,4月20日以后地上酃芽抽生新枝,第二年就可移栽。
(3)分蘗繁殖
吳茱萸易分蘗,可于每年冬季距母株50厘米處,刨出側(cè)根,每隔10厘米割傷皮層,蓋土施肥覆草。翌年春季,便會抽出許多的根蘗幼苗,除去蓋草,待苗高30厘米左右時分離移栽。
3.田間管理 移栽后要加強(qiáng)管理,干旱時及時澆水,并注意松土、除草。每年于封凍前在株旁開溝追施農(nóng)家肥。當(dāng)株高1-1.5米時,于秋末剪去主干頂部,促使多分枝。開花結(jié)果樹應(yīng)注意開春前多施磷、鉀肥。老樹應(yīng)適當(dāng)剪去過密枝,或砍去枯死枝或蟲蛀空樹干,以利更新。
【中文名】吳茱萸(《本經(jīng)》)
【類 別】果實類
【異名】吳萸(《草木便方》),左力(《南寧市薊物志》)。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
【植物形態(tài)】吳茱萸,又名:辣子、臭辣子樹、氣辣子、曲藥子、茶辣。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5~5米。幼枝、葉軸、小葉柄均密被黃褐色長柔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對生;小葉2~4對,橢圓形至卵形,長5~15厘米,寬2.5~6厘米,先端短尖,急尖,少有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全緣,罕有不明顯的圓鋸齒,兩面均密被淡黃色長柔毛,厚紙質(zhì)或紙質(zhì),有油點?;▎涡?,雌雄異株,聚傘花序,偶成圓錐狀,頂生;花軸基部有苞片2枚,上部的苞片鱗片狀;花小,黃白色。萼片5,廣卵形,外側(cè)密披淡黃色短柔毛;花瓣5,長圓形,內(nèi)側(cè)密被白色長柔毛;雄花有雄蕊5枚,長于花瓣,花藥基著,橢圓形,花絲被毛,退化子房略成三棱形,被毛,先端4~5裂;雌花較大,具退化雄蕊5枚,鱗片狀,子房上位,圓球形,心皮通常5枚,花柱粗短,柱頭頭狀,蒴果扁球形,長約3毫米,直徑約6毫米,熟時紫紅色,表面有腺點,每心皮有種子1枚,卵圓形,黑色,有光澤?;ㄆ?~8月。果期9~10月。野生于山地、路旁或疏林下。分布于長江流域及華南一帶和陜西等地。本植物的根(吳茱萸根)、葉(吳茱萸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8~10月,果實呈茶綠色而心皮尚未分離時采收。摘下曬干,除去雜質(zhì)。如遇陰雨,用微火炕干。
【藥材】干燥果實呈五棱狀扁球形,直徑2~5毫米,高約1.5~3毫米。
表面綠色或綠褐色,粗糙,有細(xì)皺紋及鬃眼(油室);頂平,中間有凹窩及5條裂縫,有時在裂縫中央有突起的柱頭殘存,基部有花萼及果柄,果柄方圓形,長3毫米,棕綠色,密布毛茸。
橫切面,子房5室,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2枚。種子富油性,質(zhì)堅易碎。香氣濃烈,味苦微辛辣。以色綠、飽滿者為佳。
主產(chǎn)貴州、廣西、湖南、云南、陜西、浙江、四川等地。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石虎及毛脈吳茱萸等的未成熟果實,亦同等使用。
【化學(xué)成分】吳茱萸果實含揮發(fā)油為吳茱萸烯、羅勒烯、吳茱萸內(nèi)酯、吳茱萸內(nèi)酯醇等。還含吳茱萸酸。又含生物堿: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吳茱萸因堿、羥基吳茱萸堿、吳茱萸卡品堿。吳茱萸堿用鹽酸乙醇處理即轉(zhuǎn)化為異吳茱萸堿。還含兩種中性不含氮物質(zhì):吳茱萸啶酮和吳茱萸精。又含吳茱萸苦素。石虎果實含吳茱萸內(nèi)酯、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羥基吳茱萸堿。尚含不飽和的酮,暫稱石虎甲素、揮發(fā)油、花色甙和甾體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