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配伍
杜仲科木本植物杜仲的樹皮。產(chǎn)于四川、云南、貴州、湖北等地。4~6月剝?nèi)?,刮去粗皮,?jīng)堆置至內(nèi)皮呈紫褐色,曬干。切塊或絲,鹽水炒用。
【性能】味甘,性溫。能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參考】含杜仲膠、杜仲甙、黃酮類、鞣質(zhì)。
能增強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和利尿作用;有一定強心作用;能使子宮自主收縮減弱,對子宮收縮藥有拮抗作用;有較好的降壓作用,能減少膽固醇有吸收,以炒杜仲的煎劑最好。
【用途】用于肝腎不足,腰膝酸痛,下肢痿軟,陽痿萎尿頻;肝腎虛弱,妊娠下血,胎動不安,或習(xí)慣性流產(chǎn);高血壓病。
【用法】一日10~15g.煎湯,浸酒,泡茶,入菜肴。
【附方】
1,杜仲煨豬腰:杜仲10g,豬腎1個。豬腎剖開,去筋膜,洗凈,用花椒、鹽淹過;杜仲研末,納入豬腎,用荷葉包裹,煨熟食。
源于《本草權(quán)度》。本方主要以杜仲補肝腎、強腰止痛。用于腎虛腰痛,或肝腎不足,耳鳴眩暈,腰膝酸軟。
2,杜仲爆羊腎:杜仲15g,五味子6g,羊腎2個。杜仲、五味子加水煎取濃汁;羊腎剖開,去筋膜,洗凈,切成小塊腰花放碗中,加入前汁、芡粉調(diào)勻,用油爆炒至嫩熟,以鹽、姜、蔥等調(diào)味食。
源于《篋中方》。本方以杜仲補腎強腰,五味子補腎固精。用于腎虛腰痛,遺精尿頻。
3,杜仲寄生茶:杜仲、桑寄生各等分。共研為粗末。每次10g,沸水浸泡飲。
本方用二藥補肝腎,降血壓。用于高血壓而有肝腎虛弱,耳鳴眩暈,腰膝酸軟者。
營養(yǎng)知識
杜仲知識介紹:該品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樹皮。杜仲由于藥用價值高,并且用途廣,所以杜仲又被人們譽為“植物黃金”。杜仲的特征是表皮草質(zhì),內(nèi)有韌性較強的狀白絲相連,剝皮后又生。只要保護好母樹,便可以經(jīng)常剝皮,一年一次。
杜仲藥材呈板片狀或兩邊稍向內(nèi)卷,大小不一,厚3至7毫米。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或縱裂槽紋;有的樹皮較薄,未去粗皮,可見明顯的皮孔;內(nèi)表面暗紫色,光滑。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有細密、銀白色,富彈性的橡膠絲相連。氣微,味微苦。以皮厚而大,粗皮刮凈,內(nèi)表面暗紫色,斷面銀白橡膠絲多而長者為佳。
杜仲適合人群:適宜高血壓患者、習(xí)慣性流產(chǎn)婦女、小兒麻痹后遺癥患者、腎氣不足者。
陰虛火旺者慎服。(腎虛火熾者不宜用,即用當(dāng)與黃柏、知母同入。)
杜仲食療作用:該品味甘、微辛,性溫。歸肝、腎經(jīng)。氣和潤降。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主治腰膝酸痛,陽痿,遺精,尿頻,小便余瀝,陽亢眩暈,風(fēng)濕痹痛,陰下濕癢,胎動不安,漏胎小產(chǎn)。
杜仲做法指導(dǎo):可以用來泡茶,泡酒,或在烹飪時作為輔料添加于菜品中。
凡肝腎不足,腰膝酸痛,或足膝痿軟無力者,可與補骨脂、胡桃仁、金狗脊、萆薢、牛大力、千斤拔等配伍;該品常用于沖任不固所致的胎動不安或習(xí)慣性隨胎??蓡斡弥髼椚鉃橥璺换蚺湮槔m(xù)斷、桑寄生、熟地黃等,以增強補腎固胎作用;對于妊娠下血者,則可與人參、阿膠、當(dāng)歸等合用。
杜仲飲料
1、杜仲茶簡介
杜仲茶是以杜仲初春芽葉為原料,經(jīng)專業(yè)加工而成的一種茶療珍品,是中國名貴保健藥材,具有降血壓、強筋骨、補肝腎的功效,同時對降脂、降糖、減肥、通便排毒、促進睡眠效果明顯。
2、杜仲茶原料及分布
杜仲是遠古時代幸存下來的珍稀樹種,由于杜仲藥用價值巨大,國家藥材部門將“杜仲、七葉一枝花、冬蟲夏草、熊膽”列入四大緊缺??厮幉模鴮τ诙胖傺咳~更有“杜仲全身都是寶,芽葉一片求長生”的美譽。
目前,在南部各省如湖南、湖北,河南、陜西,甘肅等均有分布,但論口味、養(yǎng)生保健當(dāng)屬生長在在湖南境內(nèi)、南嶺、南山、雪峰山三山環(huán)繞緩沖之地的次原始森林中野生杜仲林,樹齡皆在百年以上,為保護這一珍稀樹種,當(dāng)?shù)卣c神農(nóng)金康藥用植物研究所共同合作,成立了神農(nóng)金康藥用植物專業(yè)合作社,專業(yè)的林業(yè)專家團隊為杜野生杜仲林提供規(guī)劃與保障。
3、杜仲茶的飲用方法
配方:杜仲茶5—15克
用法:85度左右開水沖泡,以500毫升水為宜,加蓋悶泡5分鐘,效果最佳。
酌飲:保健量15—25克/天,治療量30克/天
說明:每泡反復(fù)沖泡不宜超過3次
功效:降血壓、強筋骨、補肝腎的功效,同時對降脂、降糖、減肥、通便排毒、促進睡眠效果明顯。
注意:杜仲茶切忌洗茶,頭泡茶水有效成分更高。
4、杜仲茶適用人群
1、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人群;
2、高血壓伴有血脂、血糖異常人群;
3、腎虛,體虛乏力人群;
4、失眠多夢,皮膚粗糙、暗淡人群;
5、體弱多病,腰膝酸軟、免疫力低下人群;
6、脂肪過多人群人群亞健康疾病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