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菌斑四如何形成?牙菌斑的形成過程是什么?相信這都是大家最想知道,最想了解的問題。下面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了相關信息,希望對大家了解牙菌斑四如何形成能有所幫助。
牙菌斑是附著在牙齒表面未礦化的細菌沉積物的膜樣物質,即牙表面的生物膜。牙菌斑由細菌(菌斑容量的60%~70%)、基質和水組成。細菌是牙菌斑微生物中的主體,基質主要由唾液糖蛋白和細菌的胞外聚合物組成。其他成分包括細菌代謝生成的有機酸,來自唾液或齦溝液的成分等。
牙菌斑的形成是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最初階段是獲得性膜的形成。獲得性膜是唾液的糖蛋白及其他一些成分選擇性黏附在牙表面形成的無細胞、均質狀的生物膜。通過獲得性膜使大量細菌黏附于牙面,首先是球菌,以后是桿菌、絲狀菌等。不同的菌種以不同的速率吸附至獲得性膜上。細菌選擇性吸附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細菌表面成分中有與獲得性膜互補的受體。細菌牢固地附著于獲得性膜之后,細菌與細菌間進一步黏附可產生聚集,在局部可增至若十層,最后形成菌斑。從獲得性膜形成到一定量的細菌黏附和聚集在牙面,經過2天牙菌斑初步成形。此時菌斑質地松散,其中以鏈球菌為主。2天以后菌斑內細菌數(shù)迅速增多,除鏈球菌外,絲狀菌和厭氧菌數(shù)增加,細菌密度增大,滲透性降低,菌斑深處呈厭氧狀態(tài)。位于深層的絲狀菌垂直排列,呈柵欄狀結構,擴大細菌附著面積。一般認為5~7天菌斑成熟,細菌數(shù)量、種類都趨穩(wěn)定。
牙菌斑的致齲作用與牙菌斑內致齲細菌的代謝活動緊密相關。各種糖類(主要是蔗糖)在口腔內經水解成為單糖后,進入致齲細菌體內。由于菌斑內缺乏氧氣,主要進行無氧酵解糖代謝,結果產生大量乳酸及甲酸、乙酸、丁酸等。由于所產生的酸在致密的、凝膠狀的菌斑中不易擴散和清除,唾液的緩沖作用也難以發(fā)揮,酸的局部持續(xù)作用可以使pH下降至臨界值以下,使釉質脫礦,形成齲損。除非通過口腔衛(wèi)生措施將牙菌斑徹底清除,否則它將長期聚集于牙面并導致齲病和(或)牙周疾病。
臨床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口腔衛(wèi)生差、牙菌斑指數(shù)高、變鏈菌數(shù)量大,齲病發(fā)病率也高。在治療中,徹底清除菌斑就可以有效地預防齲病。因此,可以認為牙菌斑就是齲病發(fā)病的最重要的因素,沒有牙菌斑就不會發(fā)生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