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士:《答疑周刊》2019年第21期:
《臨床免疫學與檢驗》重要考點(一)
1.免疫系統(tǒng)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構成。
2.中樞免疫器官是免疫細胞產生、分化和成熟的場所,由骨髓及胸腺組成。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應答的場所,由淋巴結、脾臟及扁桃體等組成。
3.I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再次免疫應答的主要抗體,也是唯一能通過胎盤的抗體。
4.IgA分血清型及分泌型。大部分血清型IgA為單體,其他為雙聚體或多聚體。分泌型IgA(sIgA)為二聚體,每一sIgA分子含一個J鏈和一個分泌片。sIgA性能穩(wěn)定,主要存在于胃腸道、支氣管分泌液、初乳、唾液、淚液中,局部濃度高,是參與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體。
5.IgM為五聚體,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Ig中分子量最大的。是個體發(fā)育最早合成的抗體,也是抗原刺激后體液免疫應答中最先產生的抗體,感染過程中血清IgM水平升高,說明近期感染;新生兒臍血中若IgM增高,提示有宮內感染。
6.補體的激活途徑:
①經典途徑是以結合抗原后的IgG或IgM類抗體為主要激活劑,補體C1~C9共11種成分全部參與了激活途徑。除了抗原抗體復合物外,還有許多因子可激活此途徑,如非特異性凝集的Ig、細菌脂多糖、一些RNA腫瘤病毒、雙鏈DNA等。
②替代途徑又稱旁路途徑。由病原微生物等細胞壁成分提供接觸面直接激活補體C3,然后完成C5~C9的激活過程。替代途徑的激活物主要是細胞壁成分,如脂多糖、肽糖苷及酵母多糖等。
③MBL途徑由急性炎癥期產生的甘露糖結合凝集素(MBL)與病原體結合后啟動激活。
7.抗原抗體結合力由大到小排列:疏水作用、氫鍵結合力、靜電引力和范德華引力。
8.抗原抗體反應的特點:①特異性;②可逆性;③比例性;④階段性。
9.顆粒性抗原:各種細胞、細菌、寄生蟲等皆為顆粒性抗原。
10.半抗原:指某物質在獨立存在時只具有抗原性而無免疫原性。半抗原與蛋白質載體或高分子聚合物結合后才有免疫原性。
11.半抗原的蛋白質類載體以牛血白蛋白最常用。
12.弗氏完全佐劑和弗氏不完全佐劑:
弗氏不完全佐劑:羊毛脂與液狀石蠟的混合物。
弗氏完全佐劑:弗氏不完全佐劑加卡介苗。
13.初次免疫一般選擇皮內接種,加強免疫和顆粒性抗原一般選擇靜脈注射。寶貴抗原可選擇淋巴結內微量注射法。
14.直接凝集反應的原理:細菌、螺旋體和紅細胞等顆粒性抗原,在適當的電解質參與下可直接與相應抗體結合出現(xiàn)凝集。
參加凝集反應的抗原稱凝集原,抗體則稱為凝集素。
15.直接凝集反應的分類:分為玻片法和試管法兩類。
玻片凝集試驗:用于ABO血型的測定。
試管凝集試驗:肥達試驗、外斐試驗、輸血時也常用于受體和供體兩者間的交叉配血試驗。
16.沉淀反應是指可溶性抗原與相應抗體在特定條件下發(fā)生特異性結合時出現(xiàn)的沉淀現(xiàn)象。
17.沉淀反應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抗原抗體發(fā)生特異性結合,幾秒到幾十秒即可完成,出現(xiàn)可溶性小的復合物,肉眼不可見;第二階段為形成可見的免疫復合物,約需幾十分鐘到數小時才能完成,如沉淀線、沉淀環(huán)。
18.抗原或抗體的存在與否以及相對含量的估計:
沉淀線的形成是根據抗原抗體兩者比例所致,沉淀線如果靠近抗原孔,則表示抗體含量較大;沉淀線如果靠近抗體孔,則表示抗原含量較大;不出現(xiàn)沉淀線則表明無對應的抗體或抗原或者抗原過量。
19.抗原或抗體相對分子量的分析:抗原或抗體在瓊脂內自由擴散,其速度受分子量的影響。分子量小者擴散快,反之則較慢。由于慢者擴散圈小,局部濃度則較大,形成的沉淀線彎向分子量大的一方;如果兩者分子量大致相等,則形成直線。
20.放射免疫技術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是125I。
〖醫(yī)學教育網版權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