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檢驗基礎》重要考點(一)
1.血清與血漿的區(qū)別:離體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分離出來的淡黃色透明液體稱為血清。血液加抗凝劑后分離出來的淡黃色液體稱為血漿。血清與血漿的差別是: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纖維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
2.常用抗凝劑和使用方法:(1)乙二胺四乙酸(EDTA)鹽:常用有鈉鹽或鉀鹽,能與血液中鈣離子結合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
(2)草酸鹽:常用有草酸鈉、草酸鉀、草酸銨,溶解后解離的草酸根離子能與樣本中鈣離子形成草酸鈣沉淀,使Ca2+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草酸鹽不適于凝血檢查。
雙草酸鹽抗凝劑:草酸鉀可使紅細胞體積縮小,草酸銨則可使紅細胞脹大,兩者按適當比例混合,恰好不影響紅細胞形態(tài)和體積,可用于血細胞比容、CBC、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等項目檢查。雙草酸鹽抗凝劑可使血小板聚集、影響白細胞形態(tài),不適于血小板計數(shù)、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
(3)肝素:加強抗凝血酶(AT)滅活絲氨酸蛋白酶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從而阻止血液凝固。
肝素是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的理想抗凝劑。但肝素可引起白細胞聚集,瑞氏染色后產生藍色背景,不適于CBC、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
3.皮膚采血法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推薦采集左手無名指指端內側血液。
4.ICSH推薦的血紅蛋白測定的參考方法——氰化高鐵血紅蛋白(HiCN)測定法。
6.靜脈采血止血帶的結扎時間:止血帶結扎時間應小于1min,如超過2min,大靜脈血流受阻而使毛細血管內壓增高,使分子質量<5000的物質逸入組織液,或缺氧引起血液成分的變化,使檢查結果不可靠。
7.核左移和核右移的定義:
核左移:外周血中桿狀核粒細胞增多或(和)出現(xiàn)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細胞時(>5%)稱為核左移。
核右移:中性粒細胞核分葉5葉以上者超過3%則稱為核右移,常伴白細胞總數(shù)減低,為造血物質缺乏、脫氧核糖核酸減低、骨髓造血功能減退所致。
9.網(wǎng)織紅細胞的分型:根據(jù)網(wǎng)織紅細胞發(fā)育階段分為4型,分別是:Ⅰ型(絲球型),紅細胞充滿網(wǎng)狀物,見于骨髓。Ⅱ型(網(wǎng)型),紅細胞網(wǎng)狀物結構松散,見于骨髓。Ⅲ型(破網(wǎng)型),紅細胞網(wǎng)狀物結構稀少,呈不規(guī)則枝點狀排列,見于外周血。Ⅳ型(點粒型):紅細胞內為分散的、細顆粒、短絲狀網(wǎng)狀物,見于外周血。
10.中性粒細胞毒性變化的幾種形態(tài):
大小不均(中性粒細胞大小相差懸殊);
中毒顆粒(比正常中性顆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勻,染色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空泡(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版權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